请输入手机号码
请输入密码
通过路由器、防火墙等网络设备,过滤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(如仅开放网站必需的80/443端口,关闭远程注册表、打印服务等无关端口);使用反向路径转发(Unicast Reverse Path Forwarding)检查访问者IP真实性,屏蔽伪造IP;过滤RFC1918内部IP地址(如10.0.0.0/8、192.168.0.0/16、172.16.0.0/12),防止攻击者利用虚假内部IP发起DDoS攻击;限制SYN/ICMP流量,设置最大带宽阈值,当超过阈值时触发报警或自动拦截,应对SYN Flood、ICMP Flood等流量型攻击。
针对CC攻击,设置IP访问频率限制(如单个IP每分钟最多允许100次请求),限制单个URL的请求频率(如同一URL每秒最多处理5次请求),防止恶意用户通过高频请求耗尽服务器资源;启用验证码机制(如登录、注册页面使用reCAPTCHA),增加机器人攻击的难度;精细化流量分析,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异常行为(如短时间内大量页面跳转、异常参数提交),区分正常用户与攻击流量。
通过CDN内容分发网络将用户请求分散到全球节点,所有域名和子域均使用CDN解析,隐藏服务器真实IP;避免在网站代码、邮件签名、第三方平台泄露服务器IP,减少IP被扫描和攻击的风险。这是防御DDoS攻击的根本措施之一,可有效降低服务器直接承受的攻击流量。
关闭不必要的系统服务(如Telnet、FTP、NetBIOS),禁用未使用的硬件端口(如USB、串口),减少可被攻击的入口;分配最小权限(如Web服务器进程以普通用户权限运行,而非root/Administrator),防止攻击者通过漏洞获取系统控制权;修改默认账户信息(如将Administrator重命名为自定义名称,禁用Guest账户),避免使用弱密码(如“123456”“admin”),启用多因素身份验证(MFA),提升账户安全性。
建立实时监控系统,监控服务器流量、CPU使用率、内存占用、磁盘I/O等指标,设置异常阈值(如流量突增500%),及时触发报警(短信、邮件、电话);定期审查日志(如防火墙日志、访问日志、系统日志),分析异常行为(如大量来自同一IP段的请求、频繁的404错误),快速定位攻击来源;制定应急响应预案,当遭受攻击时,立即启动流量清洗(通过高防设备过滤恶意流量)、切换备用服务器(负载均衡将流量转移到正常节点)、联系服务商协助处置,最大限度减少业务影响。
及时更新操作系统(如Windows Server、Linux发行版)和软件(如Web服务器、数据库、CMS),安装最新安全补丁,修复已知漏洞(如Log4j漏洞、Heartbleed漏洞),防止攻击者利用漏洞发起攻击;定期进行安全扫描(如使用Nessus、OpenVAS扫描系统漏洞),开展渗透测试(模拟黑客攻击,检测系统安全性),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弱点。
采用Web应用防火墙(WAF),过滤SQL注入、XSS跨站脚本、文件包含等应用层攻击;部署入侵检测/防御系统(IDS/IPS),实时检测并阻止恶意行为(如端口扫描、暴力破解、恶意代码执行);使用负载均衡技术,将流量分散到多台服务器,避免单点故障,提升系统整体抗攻击能力;定期备份数据(如每日增量备份、每周全量备份),将备份存储在异地(如云存储、离线介质),确保遭受攻击后能快速恢复数据。